关岭雄风 江山胜迹
历代诗人吟唱关岭古诗汇析之一(唐诗选)
2021/01/06 09:01
来源:新昌大本钱主管网浙东唐诗之路第一关——关岭,位于新昌、天台两县交界,为宁绍通台温关隘,处于古驿道上,自古为军事要隘,历史上就颇有名气。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三《山川志》载:“关岭,在十七都,县东七十里,与天台接界。”民国《新昌县志》卷二《山川》亦载:“关岭,在县东七十里,与天台接境。唐时置关戍守,岭由是得名。”此地古时曾设有军寨、驿、站、铺,是新昌儒岙三岭“会墅岭、黑风岭、关岭”中的一岭。这里山势万丈跌落,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重地。
如今,古驿道边,刻有“新昌天台县界”的小石碑依然存在,碑的东边是天台,西边便是新昌,两地居民自古便混居在一起,能说两地方言,往往一村两俗。
古时,关岭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不少诗篇。据笔者初步统计,历代对发生在关岭的故事进行吟唱或直接将关岭写入诗中的诗人共有14位,他们别离是唐朝的刘长卿、皇甫冉、李嘉祐、李敬方、许浑、拾得,宋朝的王十朋,元朝的张翥,明朝的戚继光、杨旦,清朝的洪亮吉、阮元、徐文秉、张铣,这些诗坛名家共创作出17首“关岭”诗,使关岭名扬四海,盛极一时。
唐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人袁晁起兵,众至二十余万,连克江东十州,其东路军曾会师于剡中,朝廷由此大震,派大将李光弼、袁傪来镇压,次年(763)四月,事件才平息。起义失败,首领袁晁就是在关岭石垒寨被唐军李光弼部将袁傪和王栖曜所擒。地势险要的兵家重地因此留下了“石垒寨”遗址,为王师讨伐袁晁处,旁边还有李相公(光弼)庙。而今,一座书有“虎狼关”的路坊耸立在岭上。对于“袁晁起义”,当时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皇甫冉、李嘉祐三人在同一时期,专门写有同题诗《和袁中郎破贼后军行过剡中山水》,记载这一重大事件。三首诗直接涉及“袁晁起义”这一对唐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长卿的《和袁郎中破贼后军行过剡中山水谨上太尉(即李光弼)》诗云:
剡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农归沧海畔,围解赤城西。
赦罪春阳发,收兵太白低。
远峰来马首,横笛入猿啼。
兰渚催新幄,桃源识故蹊。
已闻开阁待,谁许卧东溪。
诗见《全唐诗》卷一四八。诗中的袁郎中,即袁傪,时为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行军司马、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二年(763)四月,统兵镇压浙东袁晁起义。“剡路”二句,言在剡县一路征战,荡平了寇乱,官军收兵回营。“围解”句,天台一带的起义军已基本被消灭。“赦罪”句的“太白”,指剡西太白山,借喻战场地点在剡中。“兰渚”二句中的“桃源”,指新昌县桃源乡(今属南明街道)刘门山,相传为刘晨、阮肇入山采药遇仙之处。袁傪原唱当有归隐之说,故云。此借指武陵桃花源。这里以桃花源比拟剡中山水胜地。故蹊:旧识之路。东溪,即今新昌江,剡溪上源。此指隐居的地方。此诗首联开门见山,清代乔亿《大历诗略》卷一认为李嘉祐、皇甫冉同题之作皆不及。
皇甫冉所作的《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诗曰:
武库分帷幄,儒衣事鼓鼙。
兵连越徼外,寇尽海门西。
节比全疏勒,功当雪会稽。
旌旗回剡岭,士马濯耶溪。
受律梅初发,班师草未齐。
行看佩金印,岂得访丹梯。
诗见《全唐诗》卷二五O。诗中的“越徼”,即浙江绍兴境外。“兵连”二句意为,唐军与袁晁军战于台州、越州一带,故云“兵连越徼外”。最终将敌歼灭于剡中海门之西,故云“寇尽海门西”。此联述战事规模及战斗经过。以下说胜利后班师归台州。海门,在剡中南岩山,即今新昌南岩山。“剡岭”,剡中之山岭。此处指新昌关岭、黑风岭和会墅岭一带。诗人通过细微深婉的心灵展现来审视社会现实,在必然程度上反映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哀鸿遍野等状况,为后人留下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面。
李嘉祐所作的《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诗云:
受律仙郎贵,长驱下会稽。
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
翦寇人皆贺,回军马自嘶。
地闲春草绿,城静夜乌啼。
破竹清闽岭,看花入剡溪。
元戎催献捷,莫道事攀跻。
诗见《全唐诗》卷二O七。诗中“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处代指浙东一带,袁晁农民起义军曾占领浙东各州。“长驱”句,言袁郎中指挥所部直扑会稽,一鼓荡贼寇。“翦寇”,即“破贼”。剪除(消灭)暴乱的贼寇,即平息了袁晁农军。“夜乌啼”,谓夜静,以见平贼后的安泰。“破竹”,形容唐军扑灭贼寇的快捷,百战百胜。比方节节胜利,所向无敌。“清闽岭”,使闽岭重归太平。闽岭,泛指今福建、浙江之间的山地。袁晁起义军曾占有温州、衢州等地,皆与福州接壤。“剡溪”,此处指剡县(今新昌县、嵊州市)山水。“看花”句,说明剡溪之花,极为诗人所重。这是一首描写安史之乱后,剡县虽也遭战争之难但相对较为安靖的景象的诗。(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八评此诗:“写景俱带定破贼后,下笔谨严。”
会昌中(841―846),唐代诗人李敬方(一作芳)以事贬台州司马。从越州剡县一路南下,驿路较为平坦,过新昌地界赴任台州刺史,要经过天姥山区的三重岭——会墅岭、黑风岭、关岭,岭路崎岖难行,更为难懂的还是土著方言。想起了李白诗中的天鸡海日,也不想说本身贬职的失意落拓,他的《登天姥》诗,就这样以纪实方式写了出来:
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
水喧无昼夜,云暗失东西。
问路音难辩,通樵迹易迷。
依稀日将午,何处一声鸡。
此诗《全唐诗》失收。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会稽掇英总集》卷四。全诗几乎以白描手法描写登天姥山景象。崇山峻岭,溪水作伴,水声喧哗,云雾缭绕,问道于乡人,因土语作答而不明其意,迷路在所不免。几近中午,忽闻鸡鸣之声,知深山之间,忽有人家矣。
晚唐时期,因病免官乞归的诗人许浑,翻山越岭,从天台至关岭入新昌县界,风尘仆仆,为求仙药驻衰颜而来。一路云雾拦山,风光如画,行人稀少,行走到关岭时,感慨万千,即兴写下《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诗:
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
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
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
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诗见《全唐诗》卷五三三。诗中“天台”,山名,唐诗中的天台大多指天台山,非今之天台县。中岩寺:寺院名,晋僧人修建。“真诀”,指道家修道成仙的秘诀。“驻衰颜”,是说永不衰老,保持青春的容颜,即指成仙。“星河半落”,指半夜过后,天色欲晓之时。“岭上关”,即关岭。此句意谓,云雾初开,使岭上关隘逐渐从朦胧的雾色中显露出来。“丹壑”,赤褐色的山谷,指赤城山。“浩浩”,本指水大,此处是说风很大。“刘阮逢人处”,即现在新昌刘门山的刘阮遇仙处。这首诗作者通过进山访求真诀而终不成得,说明神仙之事渺茫不成信,很有见解。诗中描写黎明前后,天台山与天姥山的景致均系作者眼见耳闻。极写山峰之高和山峦之众多,色彩鲜明,生动有气势。特别是结尾二句,与首二句照应,点明诗的主题。意思是说来往天台、天姥二山原为寻访真诀,以求长生不死,结果才知是空走一遭。“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山峦重迭,走也走不完,言外之意是神仙无处寻访,也无仙可求,寓意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相传天台山和尚封干行脚至赤城,听见路旁有小孩哭声,遂收养而取名“拾得”,并带至国清寺为僧,从事厨房杂役工作。与寒山交游,好吟诗唱偈,两人合称“寒山拾得”。诗僧拾得作有咏关岭的《诗》一首:
故林又斩新,剡源溪上人。
天姥峡关岭,通同次海津。
湾深曲岛间,淼淼水云云。
借问松禅客,日轮何处暾。
诗见《全唐诗》卷八O七。诗中“剡源”,指剡溪的源头。其源有四,一即发源于天台山华顶,今名新昌江。剡源溪上人,作者自指。“天姥”,即天姥山。“天姥”二句意为,天姥山的山谷从关岭来,一起流入海边。此诗首联写作者站在剡溪源头山林间看风景:经过冬天的树林,到了春天来临之际,故叶换新,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是一种天地间的大美。颔联既写出天姥与关岭间的地理特征,也写出它们的地理位置。因为天台山是被国清寺创始人智者大师看作海边之高山的,故有“通同次海津”之说。颈联接着又说到海上与名山间的气象万千之势,有苍茫雄浑之气概。尾联以问作结,海上升起的日轮即朝阳从何处照来光芒?诗是小诗,而胸罗山川日月,不成以小诗视之。 (未完待续)